吴慧玲小时候最不希望看到爸爸妈妈在街上表演提线木偶,她会哭,因为父母亲的职业让她觉得抬不起头。
在学校,她最讨厌人家问:你的父母亲做什么工作?她总是答不出来。“当时的人不把潮剧当文化、当艺术;人家叫我们戏子,看不起我们。”
六年级以后,她思想成熟些,才明白父母亲是靠劳力工作,没什么好自卑或羞耻的:“我们不偷不抢,没什么好隐瞒的;当时我就不再害羞,人家要取笑我们是人家的事。”想通以后,她终于坦然接受,承认自己的家庭是做提线木偶剧团维生的。
这一切心路历程,只因她小时不懂事,他们经营的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,是全马最老也最有影响力的百年提线木偶剧团,也是我国华族历史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薪火相传第四代
槟城北海的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以家族成员为主,目前已传承第四代。
“大概都是受到我外婆影响吧,我舅舅和我们全家4个兄弟姐妹(除了已嫁到英国的大姐)、父母、嫂嫂、侄女也都在我们的剧团里唱潮剧。”目前最老的团员是吴慧玲70多岁的爸爸,最年轻是她的侄女,才13岁。她外婆一直在剧团里帮忙打鼓、说唱到88岁,去年逝世。
吴慧玲7岁就开始在剧团里唱剧,20多年的锻炼,至今可谓对潮剧的说、唱、操纵木偶、演奏各种华乐乐器等等,无一不能,甚至能一次操纵7个木偶,可谓一绝。
很多人对木偶剧团的认识,是“唱酬神戏”。
这年代,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认知、加上人们珍惜和保护频临绝迹的传统文化之心理,许多有识之士将民俗文化带上文化殿堂。庆幸的是,圈子里仍有像吴慧玲这种愿意出钱出力出时间、身体力行地去推广这民俗文化的年轻人。
推广潮剧木偶戏的路上,这一路走来,团员面对过各种困难和各种冷嘲热讽,但坚持之下,他们仍然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由于本地资源有限,所以绝大部分的行当,比如木偶、服装、乐器、曲目,都来自中国汕头。为了配合不同剧情,木偶的头脚和帽子可以灵活拆换;他们有几十出曲目,其中包括文戏和武戏,因为用心经营,他们感觉现有曲目不足时,常会到中国找新剧本,“这样才不会让观众觉得我们一直在重复而厌闷。”
首家有字幕剧团
多数潮剧的曲目都是中国传统故事,说唱都用潮语,要在年轻人中获得共鸣是较难的事。为了吸引年轻群众,他们决定用字幕。“我们是马来西亚第一家有字幕的剧团。
90年代看到中国剧团已开始用投射字幕,我们也通过字幕,攻入年轻人市场。”
吴慧玲和家人买了投射器,多方尝试、研发、设计,可是都不太成功。
“投射机必须要暗的环境。一直到90年代后期,我们发现中国的剧团开始用LED。于是我们到中国潮汕买了LED,成为全马第一个有LED字幕的剧团。”
吴慧玲对推广木偶戏和潮剧非常热衷。通过各种方法宣扬,在我国也有人努力维护和推广传统潮剧和木偶戏:“当时没有面子书,但已有网络。我找人做网页、把我们演出的录影上载到网上,我找很多年轻朋友帮忙、联络记者采访。”
她的努力没有白费,网络的神奇处就是让世界接轨,她很惊喜地说:“真的有外国人看到我们的网页,比如日本人、洋人,他们会趁着来槟城玩的时候,来参观我们的剧团。”
奋斗路上不孤单
一直以来,吴慧玲在推广木偶戏方面从不松懈,但却没有机会把这门民俗艺术提升至另一个境界;到了2013年,因机缘巧合,她到首都参与Kaki Seni Art Exchange。当时因参加这活动接触很多艺术界的人。她大开眼界,决定把木偶戏推得更高更远。“打开人脉后,觉得自己视野和想法都已改变了。”
她解释:“我开始考虑到,父母老了,木偶戏没人继承;既然我们有深远的历史———全马的铁枝木偶戏剧团,数我们最长久;那也许我们就应该负起一点传承的责任。”
她开始策划,以前该团都是在神庙表演,现在逐步参与各种不同的节目。
她认为“传统一定要保留,创新也不妨接受。何况,现代人用不同眼光来看木偶戏了。
2008年我妈妈还获得槟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。
“感谢槟城古迹信托基金会(Penang Heritage Trust,PHT)帮忙宣传,让人们对我们慢慢改观。以前,老人家说我们的戏是做给鬼看的;不过现在的年轻人说这是艺术。”她还特别提起PHT的林玉裳对她的帮助良多。让她感觉在奋斗路上并不孤单。通过PHT帮助,2014年吴慧玲将在槟岛开设一家文化馆,主要是展示木偶戏的木偶、历史、用具等等。
她最期望的是可以挖掘有兴趣的接班人。“支持者众,但愿意接火炬的年轻人却暂未出现。”她有点忧虑,“我尽力做到我不能做为止,最终目的是要传承。”
话说金玉楼春潮剧团
圈子里浸淫多年,吴慧玲一直都在幕后,只有木偶在台前;2008年她终于以演员身份登上真正的潮剧舞台。
“当时有个机会让我参与国际潮剧节。我会唱,却不懂得当演员的身段,因为马来西亚没有这个平台。不过在中国一些潮剧老师的指点下,我成功学了一个段子,加入2008年的国际潮剧节。”
那一刻起,吴慧玲爱上了亲身演潮剧,而不仅是居于幕后唱木偶戏。
她以狂热和全心投入的精神,于2008年成立跟木偶戏剧团同名的金玉楼春潮剧团。当时团员包括来自中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地的潮剧演员共36位。“我一个人打理这剧团,我的宗旨是,要办就要办得最好。”
她坦率地说,要办得好,从服装、布置、背景、剧本、到演员,都非常吃力的在撑着。
“孤身一人去中国买戏服、买乐器;到马中泰柬招聘演员;把木偶戏剧团交给弟弟接手。我们撑了几年,最后在2013年5月我毅然将潮剧团结束。”
原因?“亏钱。”她苦笑:“旺日少过淡日,很难撑下去。除非我降低自己的要求;我要把潮剧做到剧院水准,所以我无法妥协。有些人可以,因为他们没有要求,只要有人站着唱就行。”
她严谨看待潮剧,給观众精湛演出,以挽回流失的观众群。可惜,现实和理想往往是两回事。忍痛将剧团结束之前,她最大的希望是将潮剧在本土带上正式的剧场舞台。
绝迹舞台精神不灭
吴慧玲说:“艺术就是这样,做的时候没人支持,结束时很多人说可惜。
我对艺术很有要求,我不看钱,我很清高,因为年轻。后来发现原来还是要向现实低头。”
于是,通过种种努力,她终于把2013年的封箱戏带到槟城表演艺术中心壹号剧场(Penang Performance Art Center。PENANG PAC)。她对待自身演艺事业的认真,就算到了最后一刻也不变:“封箱戏已是最后一次以潮剧团的真人身份演出,但那时我还去学了新的剧目《西游记之孙悟空巧斗蜘蛛精》。”为了演好这剧目,她花了数万令吉去四川学变脸,只因为此剧里有一小段变脸。两场封箱戏,除了《西游记之孙悟空巧斗蜘蛛精》,另一场是《秦香莲》。
“街边戏也可以上剧场,”说到过去及未来,她语调时而满足、时而遗憾与无奈,唯一不变是她眼中的那股热忱,所以友人形容她:绝迹舞台,精神不灭。
↧